在青藏高原東緣的甘肅省甘南州碌曲縣,尕海濕地如一顆碧玉鑲嵌于雪山草原之間。作為甘肅尕海則岔國家級自然保護區(qū)的核心區(qū)域,這片海拔4000米的高寒濕地正因科技與生態(tài)保護的深度融合,悄然成為野生動物的“天然攝影棚”。近日,保護區(qū)尕海保護站布設的近80臺優(yōu)威紅外相機,再次記錄下雪豹、荒漠貓、兔猻等20余種珍稀物種的鮮活影像,為高原生態(tài)保護寫下生動注腳。
尕海保護站自2018年起,在總面積13.4萬公頃的保護區(qū)內科學布設紅外相機網絡,重點覆蓋雪豹、巖羊等物種的核心棲息地。這些24小時無聲值守的“生態(tài)之眼”,以每秒30幀的高清畫質,精準捕捉野生動物的活動軌跡。據保護站副站長仁欠介紹,每年5月積雪消融與10月候鳥遷徙時節(jié),工作人員需徒步穿越雪山草甸,回收存儲卡并更換電池,單次巡護里程超百公里。
“每次打開相機,就像拆開自然饋贈的禮物。”仁欠輕點鼠標,屏幕中躍出一段段珍貴畫面:雪豹在峭壁間俯沖捕獵,荒漠貓幼崽蹣跚學步,兔猻蹲伏巖縫警惕張望……這些曾被視為“傳說”的高原精靈,如今在紅外相機的鏡頭下褪去神秘面紗。
最新整理的影像資料中,多個物種的生存狀態(tài)引發(fā)關注:
據統(tǒng)計,目前保護區(qū)已定格354種野生動物影像,其中包括雪豹、黑頸鶴等19種國家一級保護動物,以及巖羊、馬麝等66種二級保護動物。生物多樣性較十年前增長47%,印證著生態(tài)修復的顯著成效。
在尕秀石山巡護點,仁欠與同事需頂著零下15℃的嚴寒調試設備。當被問及堅守的動力時,他撫摸著相機外殼上凝結的冰霜笑道:“草原的呼吸、動物的足跡,都在這些數據里。看到草場恢復得比兒時還茂盛,覺得再苦都值?!?/span>
近年來,保護區(qū)通過封育禁牧、濕地修復等措施,使高寒草甸覆蓋率提升至92%,為野生動物提供了更優(yōu)質的棲息地。紅外相機不僅記錄著生命的律動,更見證著人與自然從沖突到共生的轉變——當獵套絕跡、水源清澈,曾經避世的生靈開始頻頻“主動入鏡”。
結語
從雪豹凌厲的撲殺瞬間,到荒漠貓母子相依的溫情時刻,優(yōu)威紅外相機定格的不僅是野生動物的生存片段,更是一曲獻給生態(tài)文明的贊歌。在甘肅尕海則岔,科技與守護的力量正讓這片高原秘境煥發(fā)新生,成為展示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成就的“世界之窗”。